从西山岩古墙说开去
林思翔
仲夏时节,我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到东山采风。经过头两天实地考察参观后,第三天采风团召开写作选题会。东山是个美丽的海岛,风光旖旎,可写的东西很多。东山同志还开列了一张可供选题的参考提纲,有20多道题。写什么呢?看到选题中有一篇叫“西山岩”的,我想这大概是一块岩石吧!于是就挑了这道题。
那天下午,我约了当地作家林定泗先生,请他和我一起去,一来他可以当向导,二来也可一路向他讨教。西山岩在西埔镇西面石埔村。走近了才知道,它不是岩,而是一座山,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山。我问林先生,来这里主要看什么,他说,山顶有一道石墙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成了东山历史上一道谜,我们去看看。哦,原来是这样。可眼前这山没路,只有没膝深的杂草、野刺和稀疏地长着的柳桉和木麻黄。上山路怎么走,老林也不清楚,于是他就请在山脚养猪场工作的一位朋友当向导。这位朋友拿着一根竹竿拨草探路,我们紧跟着。一路披荆斩棘,攀登而上,遇到石头挡路,只好手牵手爬上石面再慢慢往下滑。就这样高一脚低一脚地在草丛中行进,林先生的裤管还被石头刮破,小腿渗出了血。因为没路,向导不时还得停下来看看走向,有时甚至走错了,还得返回。与我们同行的当地司机小张说,他在东山生活了30多年,还没见过这么荒凉的山,今天算是开眼界了呢!我边走边想,就在与海边近在咫尺的地方竟有这么一块蛮荒之地,一座保留如此完好的原生态小山,这在寸土寸金的东山岛来说很不容易。从中也可以看出,东山虽然面积不大,生态却是多样的。
好在山不高,经过一番在草丛乱刺中艰难跋涉,终于到了山顶,此时视野豁然开阔,左边诏安湾,右边东山湾,前方八尺门,风平浪静,尽收眼底。站在这里才看明白,原来西山岩是雄镇这三方的一处高地,一道进岛的天然屏障。守住西山岩就意味着占领了控制三面的制高点,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再看眼前这道石砌古墙,两边墙体多为较大石块,中间则是不规则乱石,宽约两米多,因年代久远,石头呈黑褐色,有的石面苔迹斑斑,目前仅存的残垣断壁高度在一米左右,有的仅余基座。但依稀能看得出来,墙是沿着山势逶迤起伏修建的,全长千余米。林先生说,这道古墙,是东山历史上的一道谜,它修于何时,何人所建,建来何用?是古城遗址,还是防御工事?没有任何史料可查。东山的有关同志推测,这么大的工程如果是官方行为,史料应当会有记载,很显然是非官方行为。那么这非官方者,是海盗,还是内地逃到海岛来的有钱人?不得而知。只是听附近的村民说,大约在明朝,有海盗在这里聚居,还在这里埋藏18瓮金银财宝……但至今谁也没见到丝毫的财物。这又给古墙这道谜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东山同志据此认为,这道古墙可能是建于明朝。
既是历史之谜,我们在山场跋涉半天也找不到结果,自然是意料中的事。然而这道谜却使我对东山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不由得让我想到东山这个福建最南端、北回归线边上的岛县在历史上似乎有好几道“谜”。而正是随着这些“谜”的一道道破解,东山的古文明也就一层层地被揭开,这些“谜”犹如文明的碎片,串起来就是一道闪光的文明链条。于是,我特地拜访了东山博物馆馆长陈立群研究员,透过他热情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东山不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文明。
(薛瑜婷 摄)
西山岩古石墙,虽年代无法确定,但不影响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说,它是否明代建筑物尚不能肯定的话,那么明代的东山郑和碑,却真实地记载了一段东山光荣的历史。东山的马銮湾如今是东山最美丽的一段海湾,风清沙白,碧海连天,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海滨浴场。在593年前5月的一天,就在马銮湾外的兄弟岛海域掀起狂风巨浪,使舟楫无法通行。连奉永乐帝之命第五次下西洋的郑和庞大船队,也被惊涛骇浪所阻挡。这时,船队看到前方有几个相连的港湾,于是就调转船头来到当时称之为净港的马銮湾一带港湾避风。风平浪静后他们又继续扬帆远航。东山港湾使郑和的舟师逃过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郑和一行为表达对净港和净港山上那小庙里天妃神的感激,于离开之际在海滩立了一块石碑。如今碑虽然失踪了,立碑的确切位置也说法不一,所幸的是碑文全文被人抄录下来,得以保存,这就是《舟师往西洋记》,文曰:“皇上嘉其忠诚令和等亲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舟舶百余艘齐桅往返……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洋开港十五有三日急遇暴风巨浪绕山根避泊有神天妃阴护保无恙皇明威福驻泊净港候风息再涉狂澜勒一石以铭志之。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仲夏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立。”
这简短碑文揭开了郑和船队何以来东山之谜,记载了东山在明朝为助推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所作贡献的一段光荣历史,当将永载史册。
如果说500多年历史算比较近的话,那么5000年的历史可就比较远了。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出土文物之谜的破解,一下子把东山文明史推到了距今5000年前。
位于东山陈城镇大茂新村东北约1000米的大帽山,是福建沿海再普通不过的一座小山。可就是这座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山,却见证了5000年的历史。2001年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对该山东南坡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贝器、陶器、玉器和陆生动物、海生脊椎动物化石与海生贝、螺类壳体等。科学家鉴定后认为,这表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他们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并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灿烂的史前文明。
令考古专家特别兴奋的是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锛(一种原始的造船工具)。出土的陶器大量为夹矿陶,其次为泥质陶,这些陶器虽然较简单且多为碎片,但中外考古专家逐一对其加以分析鉴定后发现,其器表似都经湿手抹光,个别泥质陶表面还有磨光痕迹,有的陶器表面还拍印绳纹等装饰,甚至一件器物上有多种纹饰的组合,有的器物底部还有指甲纹。大帽山出土的石锛数量多,且呈凹刃,这与造船工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面对这些在常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玩意儿,考古专家则视为无价之宝。夏威夷大学的罗莱教授说:“这里的石器无论是器形还是制作手法,都与南岛语族的波利尼亚石器十分相似。”来自哈佛大学的学者焦天龙说:“这些陶器与澎湖列岛上锁港遗址的陶器有很多的相似性,而且与台湾本岛某些遗址的陶器也惊人地相似。”
专家的分析讨论,破解了这些陶器、石锛所承载的生命信息:出土文物中的红色陶片,即所谓“红衣陶”,看上去与在万里之外的波利尼亚出土的“红衣陶”如出一辙,而“红衣陶”一直被认为是大洋洲新石器时代的“拉波塔文化”居民群体的独特陶器。而“拉波塔文化”又是公元前1500~前500年,南岛语族在大洋洲地区最早的祖先文化。南岛语系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上的上百个岛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主要居住地包括我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地,属于南岛语系的人口总约2.7亿人。这小小的陶片,跨越时空,把东山岛与太平洋上那些岛屿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山也因此有了太平洋南岛语系最古老故乡的美誉。
5000年的历史在东山还不算长,还有更悠久的呢!福建省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就在东山被发现,这位旧石器晚期智人的“东山人”,一下子把福建人类活动的文明史推至一万多年前,“东山人”为探寻福建古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东山人”的现身也是一道谜,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东山四面临海,东山人世代以捕鱼为生,海给予他们以恩赐,他们与海最亲。因此凡从海上网起的骨殖,无论是人是兽,或大或小,也不问生为何方人氏,是男是女,是贫是富,东山人统统称之为“海兄弟”。一旦在海上网起了“海兄弟”,东山人必恭敬地裹以红布,燃香烧纸,奉回陆上,入土为安。东山人还专门为“海兄弟”建造了一座座庙宇,供奉着一只只盛满无主尸骨的陶瓮,庙楣挂着红布横披,上书“瓮公”二字,有的则书“瓮妈”、“万福公”、“万福宫”等。在铜陵古镇此类庙宇就多达12座。这些庙宇多与民居比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备酒菜祭祀,以人类的温馨去抚慰一个个孤魂。这种对“海兄弟”的二次葬俗,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与地方特色,它反映了人们对灵魂以敬畏,体现了东山人在长期与大海抗争中铸就的团结与博爱精神,它以博大而深沉的文化内涵,感动了关注过它的任何人。
东山人对“海兄弟”以敬畏,“海兄弟”也给了东山人以馈赠。1987年春天,就是在这些“海兄弟”的化石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件人类肱骨残段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并经考古大师贾兰坡院士审核,它是我省唯一的一件史前时期的人类化石,一时轰动考古界。这个发现对福建来说,意义更是不同凡响。这件被称之“东山人”的化石表明,在更新世晚期之末,大约距今一万年前东山就有人类活动。这正如上世纪20年代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把人类历史提前了50万年给中国人带来荣耀一样,“东山人”的现身,把福建的人类活动历史推前至一万年前,给福建的史前文明带来了一道曙光。真应该感谢这些“海兄弟”为我们保存了这么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信息,感谢这位“东山人”为中华早期文明作出的贡献。
东山对古代文明的贡献还不止这些。连接海峡两岸距今8500年前淹没海水之下的“东山陆桥”的发现,破解了史前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又一道谜。东山人长年累月与海打交道,对海“知根知底”,他们发现东山海域海底并不平,似乎有一条条线,存在着一道道像堤坝一样长条形的垅状堆积,即考古专家称之的“海垅”现象。这些“线”长短不一,最长的达8海里,渔民捕鱼时网具经常会撞到“线”上,带出泥沙和石块等。渔民们还发现一些鱼类特别喜欢聚集在“线”脚下,因此在“线”脚下网,经常可以捕获较好的经济鱼,当然时常也会捞出一些动物化石。目前已知的东山海域较有名的“线”就有8条。考古专家经过钻孔取样分析后认为,所谓“线”就是裸露的第四纪地层。浅埋的地层在强大海潮长期作用下,就会裸露出来,它所埋藏的动物化石就被海潮冲落飘散,许多便沉积在“线”脚处,所以渔民容易在那里捞到动物化石。
从“线”脚打捞的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经过专家分析,以诺氏古菱企象和四不像鹿最多,与出自澎湖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相比较,两者组合完全一样。据此专家认为,海峡两侧海域的哺乳化石应该是同一时代,甚至同属一个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很接近晚更新世华北与淮河流域常见的类型,其年代当在一万年以上。专家们还发现,澎湖动物群不同于台湾本岛的左旗动物群,却与海峡对岸的动物同群,这暗示着古动物迁徙的模式,也证实了史前时期台湾海峡海平面的变化与澎湖曾拥有的特殊地位。
根据这些化石,并结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专家证实:距今约1万-3万年的第四纪末次冰川时期,气候变寒,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底部形成了一道横亘海峡的浅滩。它发端于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一般深度不超过40米,最浅处仅有10米深,南北宽约25公里。浅滩南侧地势坡度大且深,北部比较平坦。只要海平面下降40米时,这道浅滩便露出海面,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陆桥。这就是“东山陆桥”(或称台湾陆桥)。
科学家研究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全球性海平面多次下降超过40米,“东山陆桥”多次露出水面。每当海水从陆桥上退却,陆桥就形成一片沃土。当时这里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河流发育。为逃避寒冷的动物便纷纷迁到这里栖息,靠采猎为生的人类也追随动物来到这片土地上。从东山和澎湖获得的动物化石标本所承载的远古信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陆和台湾的学者都认为,台湾早期人类来自华南,而“东山陆桥”则是他们的通途。他们从大陆带来了先进文化,开创了台湾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而澎湖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聚散地和中转站的作用。
西山岩、净港、大帽山、东山海域,古石墙、郑和碑、南岛语族、东山人、东山陆桥,500年、5000年、10000年,乃至更遥远,几乎在历史的每个重要进程,东山都闪射出文明的光彩。东山的文明渊源如海深邃,东山的历史文化与日月同辉!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