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 00: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 挺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48.林兆恩与《林子三教正宗统论

 

林兆恩是晚明的一位哲学家,三教合一是其思想最为鲜明的特色。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在儒家学说,特别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础上,糅合道教内丹学和佛教禅宗而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原则,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目的是实现三教同归于本心,把三教统一在其共同的本源之上,创立了名符其实的“三一教”。《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是研究林兆恩及其“三一教”的经典作品。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册,(明)林兆恩撰。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无始氏等。门徒尊称其为三教先生,后改称三一教主,又称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福建莆田人。林兆恩出生于书香官宦门第,祖父林富,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两广总制。父林万仞,荫太学生。林兆恩在祖父林富的教导下习举子业。不过童年的林兆恩似较迟愚,“每读书数行,须数十遍方能认识”。(《林子本行实录》)16岁时,他文窍始通。年青时勤奋读书,致力于科举考试。明嘉靖十九年(1540)、二十二年(1543)、二十五年(1546),三次应省试,都名落孙山。林兆恩在科考失利之后,决定放弃科考,专心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的探求,开始四处寻师访道,出入儒、释、道三教。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后悟“三教合一”之理。

嘉靖三十年(1551),应其友黄州之请,开始收授门生,逐步组织成一个学术、文化、教育团体,讲学著述立说。其门生的主要对象是亲友中的读书人,其学以儒家伦理纲常之教为本,三教心性之学为主;亦教之以读经、作文、作诗之道等。

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后,莆田地区连年遭受倭寇侵掠,瘟疫的流行,百姓死亡,难计其数,贫者饥病交迫,无力为亲人购棺安葬。林兆恩遂变卖田产,购制棺木为贫者安葬死难亲人,并捐米、钱赈济灾户贫民。此后,林兆恩持续赈灾济贫,而家产几乎散尽,他的义举使其名声大振。

随着以林兆恩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学术团体的不断壮大,其宗教性亦不断加强,开始向民间宗教的方向发展。其明显的转折点,出现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是年,林兆恩开始云游天下,四处传教,信徒则人人肖像以祀。至万历十五年(1585),被门人奉为“三一教主”。这样,林兆恩所开创的学术团体,也因此开始演变为宗教组织——三一教。三一教修道以儒家的纲常礼教为立本,以道教内丹修炼为入门,以佛教的涅槃寂静境界为极则。而三一教的“三教合一”本旨,则是“三教归儒”,即修行根本上都应以“孔子之儒”为遵归,而其“孔子之儒”则是指以儒家三纲五常为至德,以士农工商为常业,以心本体的体证为最终目标的思想。三一教的门徒也由最初的读书人迈步扩及社会大众,各地纷纷建立祠堂。林兆恩传教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整个福建,还多次到江西、浙江、广东、南京等地。而林兆恩学说亦随着三一教的传布,广为传播。

林兆恩在其授徒传教过程中,勤于著述。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去世的45年间,有好几种著作问世。后来汇编成集者,主要有:《圣学统宗》《林子圣学统宗三教归儒集》《三教分内集》《圣学统宗非非三教心圣集》《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林子会编》等等。这些著作成为研究林兆恩和三一教思想的基本依据。

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十四日,林兆恩与世长辞,享年82岁。万历三十年(1598)正月,葬于莆田华亭石门山。

据《林子本行实录》载:《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编辑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其缘由是当时“礼部移文,购天下遗书,郡县征求教主之书甚切。教主以原板被煨,乃命卢子(卢文辉)曰:‘遇变则革,乘其时也,余生平所论著诸书,每未暇删校,即为诸子录而梓之,是以多有叠出而未定,今子其为余再删校而编定之。’卢子承命,将《圣学统宗》《分内集》《分摘》《标摘》《约摘》《拾余》等书再编次之,标其名曰《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凡三十六册”。(同上)是书:“分元亨利贞四函,卷帙不繁,又且周悉,览者无不称快”。(《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一册《目录纪因》)林兆恩在万历二十三年自撰的《三教正宗统论·自序》中也说:“是集原系《圣学统宗》,兹复命卢生文辉删而校之,概有三十六册。总标之曰《三教正宗统论》。”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最后编订付梓当在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卢文辉临死前,遗命陈衷瑜曰:“教主倡道,其精神命脉俱在斯集。昔命区区编定付梓,以垂后世。今尚有未集者若干,未刻者若干,子其与我成之”。(《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一册《目录纪因》)陈衷瑜承其遗命,完成了该书的最终编订付梓工作。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是研究林兆恩及其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三一教的经典作品。林兆恩的嫡传弟子卢文辉在《叙》中对林兆恩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在论述中,卢文辉把林兆恩思想的基本特点总结为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学说是针对于秦汉以来儒、道、释三教末流违背孔、老、释迦原旨,各立门户、纷争不断的现实而阐明其三教归一的思想的。林兆恩建构起自身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三点:

1、非非三教说。

林兆恩对现实中的三教进行了批判,倡导三教合一之必要性。《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三十四册《非三教》,专论儒释道三教的弊端。林兆恩分别对孔、老、释迦之后三教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评。

首先,他从孔子之教乃心性之学的价值取向来批评儒学,认为后世儒者热衷于威仪文辞,违背了孔子的宗旨,即所谓“世之儒者,专事于威仪文辞之际,而不知根本功夫、真实学问,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鲜功也。”(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三十册《续稿》)

其次,林兆恩从纲常人伦的角度批评道释二教脱离五伦,不娶妻生子,不士农工商,他认为:“黄帝老子释迦之教,亦有君臣夫妇之伦焉,不知有君臣父子夫妇之伦者,二氏者流也。”(同上)

林兆恩还认为,三教在本质上都是作为本体的“道”的体现,之所以在现实中有三教之别乃是出于现实功用的考虑。但由于世人不能认识到三教原本为一的道理,对三教作了片面的、错误的理解,并且固执己见,从而造成了种种流弊。这种情况不改变,只能使三教越来越背离“道”,背离孔、老、释迦的立教之旨。而要改变这种现实,就必须倡导三教合一。因此,三教合一有现实上的必要性。

2、三教一致说。

林兆恩认为儒道释三教思想旨趣上的共同点,三教都是关于心身性命的学说。“孔子之学,心性也;黄帝老子之学,心性也;释迦之学,心性也。”(《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三十四册《信难篇》)三教都主张内省,发明本心。三教立身处世的原则相同,都提倡内外双修,心身性命与纲常人伦不相妨碍。三教体验“道”的途径相同,包括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他说:“夫道一而已矣,而教则有三,故孔子之教圣教也,老子之教玄教也,释迦之教禅教也。亦自有立本,亦自有入门,亦自有极则。”(《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二十四册《中庸正义》)在林兆恩看来,三教不但同禀于“道”本,而且在各方面都不存在着严格的差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                                                               

3、三教合一说。

林兆恩阐明非非三教,三教一致,目的在于合三教为一,“以宣明三教之旨于万世”。(《林子年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栖栖皇皇,不遑宁处”,(同上)终生以合三教为一教为职志。他强调三教合一,其基本的意旨是要归儒宗孔,亦即要将道、释二教归到以孔子之儒为标准的儒家。他认为三教合一,是以“心”为本源的。三教合一理论则从“心”出发,导出了一套完整的工夫论。他创立了一套包含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工夫论,这套工夫论从人心上下手,打破门户之见,把三教的内心修养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发明本心的目的。最终把三教统一在其共同的本源之上,创立了名符其实的三一教。

总而言之,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以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本体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林氏的宗教思想体系包括非非三教说、三教一致说、三教合一说以及归儒宗孔说等层面,有着严格的内在逻辑。而三教合一说是林氏所要阐释的中心,《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中所有阐释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

林兆恩所宣扬的三教合一的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三一教,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延及今日。三一教是至今仍在闽台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较为流传的民间宗教。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万历年间卢文辉编辑的《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是一个较好的集子。因为卢文辉是林兆恩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且该书初步编成后,林兆恩审阅了全书,对卢文辉的编订删定工作表示满意。所以,该书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林兆恩的思想主张。2000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四库禁毁书丛刊》子部第 17、18、19 册,所收录的《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即是此版本,颇便读者研究阅读参考。